近日,省政府官網發文
《湖北省實施山川協作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試點方案》
其中提到一個新機制
非常值得關注——
山川協作工程
全省將有22組縣(市、區)
結對參與試點
旨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以產業協作促進
省內區域交流合作和協調發展
你的家鄉會參與這個試點工程嗎?
會有怎樣的政策扶持?
快和湖北新聞一起來看!
山川協作工程是什么?
組織省內相對發達縣(市、區)與欠發達縣(市)開展產業協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欠發達縣(市)“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協作中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推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時間及主要目標
試點期為2021—2025年,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同步實施。
通過構建山川協作新機制,高水平建設一批綠色產業發展平臺和項目,高標準建設一批城鎮品質提升項目,高質量建設一批人才、科技、社會事業和群眾增收合作項目。
在試點協作期內,欠發達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項指標年平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實施對象
參與山川協作工程的受援地從2019年底縣域經濟考核第三類縣(市、區)排名靠后的縣(市)中選擇,支援地從全省經濟較發達的縣(市、區)中選擇。
省發改委結合受援地和支援地結對意愿,以及各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情況,在統籌考慮綜合實力、產業布局、資源稟賦、空間距離后,確定結對建議名單,報省政府審定后正式發布。結對縣簽訂五年結對協議,每年初簽訂年度工作任務書,報省發改委備案。
湖北省山川協作工程試點名單
一、受援地名單
竹溪縣、五峰縣、宣恩縣、英山縣、竹山縣、來鳳縣、鄖西縣、鶴峰縣、巴東縣、羅田縣、孝昌縣、建始縣、咸豐縣、浠水縣、長陽縣、通山縣、秭歸縣、紅安縣、大悟縣、利川市、房縣、通城縣。
二、支援地名單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市武昌區、武漢市東西湖區、武漢市江岸區、武漢市江漢區、武漢市洪山區、武漢市黃陂區、仙桃市、潛江市、襄陽市襄州區、大冶市、宜都市、漢川市、棗陽市、天門市、襄陽市樊城區、枝江市、鐘祥市、宜昌市夷陵區、荊州市沙市區、赤壁市。
政策支持力度有多大?
設立對口援建和獎補資金
設立省預算內山川協作專項資金,每年支持約50個山川協作工程結對共建項目。在確保各支援地對外幫扶力度不減的前提下,自2021年起,每年支援地向對口受援地安排不少于500萬元援建資金,優先支持促進低收入群眾增收、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結對共建項目。
加大優惠政策支持力度
優先支持參與山川協作工程的縣(市、區)申報國家及省級開展的各項試點示范。在財政性資金安排上向結對共建項目傾斜。加大對結對縣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項目支持力度。支持結對縣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共享彼此間的各項優惠政策。
加強要素保障
優化土地要素資源配置。
調整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受援地生態功能區與周邊省內城市生態受益區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優化配置環境容量資源,在能源使用、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標方面,對受援地優先安排,鼓勵結對縣探索開展相互調劑。
鼓勵金融業務創新,在依法合規條件下,探索結對縣共建產業發展基金。
鼓勵金融機構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
重點任務
加強重大戰略實施領域合作
支持結對縣參與實施重大戰略舉措的試點示范,共同承擔創建任務。
支持結對縣共建省際合作開發開放平臺。
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建立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長效機制。
推進山川協作產業園區建設
支持結對縣依托現有的各類開發區、現代服務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等產業園區,共建山川協作產業園區。
鼓勵結對縣采取股份合作形式成立山川協作產業園區開發公司。
鼓勵支援地向受援地轉移合適產業。
支持山川協作產業園區建設省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鼓勵結對縣每年聯合開展招商引資活動。
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受援地轉移。
搭建企業協作平臺,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支持受援地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加快培育形成現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
鼓勵結對縣利用大型展會、營銷網絡和互聯網平臺開展產銷對接。
深入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建設,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園和產業基地。
推動受援地農旅融合,共同建設開發生態文化旅游區。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
重點支持結對縣在“兩新一重”、農村生態環境設施建設領域開展合作。
鼓勵支援地引導本地企業參與受援地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
深化人才引育和技能實訓合作
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搭建省內勞動力余缺調劑服務平臺。
支援地要幫助受援地建設異地引智機構,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和創新人才。
共建山川協作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實行校校、校園(園區)、校企合作等靈活多樣的雙主體育人、雙導師教學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
幫助受援地建設或提升一批公共實訓基地、農村電子商務孵化園等創業基地。
每年安排專家雙向交流掛職,重點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系統互派掛職。
深化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合作
開展“校際結對幫扶”活動。
鼓勵支援地在受援地開展專家會診、醫療(康復)幫扶,支持建設一批醫院分院或醫療(康復)分支機構。
鼓勵支援地幫助受援地推進實施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等文化設施建設項目。